法新社巴黎10日電) 科學家意外地表示,襲擊台灣的颱風引發長而緩慢的地震,這種現象可能使台灣免受毀滅性的超級大地震之害。


地震學家在台灣東部地面下200至270公尺深處的鑿孔安裝移動感應器,以監測地層的移動情形。菲律賓海板塊(Philippine Sea Plate)和歐亞板塊(EurasianPlate)在一個傾斜而下沉的斷層推撞,該處剛好位於這個斷層上。


5年來,研究人員發現熱帶風暴與「緩慢」地震有值得注意的關聯。科學家30年前首度發現緩慢地震這種現象。


緩慢地震導致斷層滑動,這種滑動持續幾個小時或幾天,而非突然而暴烈的釋出能量,摧毀建築物和生命。


在這項研究期間,感應器偵測到20次此類緩慢地震,其中11次恰好和颱風同時。


這11次地震較其他9次強烈,地震波形也較這9次複雜。


這份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、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(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)的林德(AlanLinde)說:「這些數據明確辨認出,是颱風引發這些緩慢地震,兩者僅是偶然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」


颱風造成氣壓下降,研究人員暗示,這會減輕斷層上方陸地所承受的壓力。


因此,斷層的一邊稍微升高,造成裡面積聚的壓力獲得釋放。


林德在新聞稿中指出:「這個位於台灣的斷層或多或少的經歷經常性的壓力累積。」


「如果它接近破裂,颱風低壓帶來的小擾動,可能將它推過破裂極限。」


「如果沒有颱風,壓力將持續累積,直到它不需要外力引發就會自動破裂。」


研究人員就理論推測,颱風不會對位於海床上的斷層引發地震,因為海水會進入該區域,消除其間的壓力差異。


颱風通常被視為禍害,但就台灣而言,它實際上可能是個賜福。


風暴可能具有壓力閥的作用,防止壓力累積到某個高點,造成斷層破裂,帶來毀滅性的後果。


日本西南方的南海海槽(Nankai Trough),也位於菲律賓海與歐亞板塊的會合點。


林德指出,理論上,台灣的地層滑動的較厲害,應該較南海海漕更易遭受傷害,但是紀錄顯示台灣沒有發生超級大地震,大地震也相當的少。


相較之下,南海海槽每100至150年就會出現規模8的超級大地震。


這篇刊載於英國雜誌「自然」(Nature)的研究報告主要執筆人,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劉啟清。(譯者:陳政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king03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